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,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。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,實現可持續發展,成為每個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。在這個過程中,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,其價值愈發明顯。
本文將從人力資源管理的組織激活、個人激活及組織保障等方面進行探討,旨在幫助企業通過人力資源賦能,激活組織與人才,為企業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。
企業不同階段與管理挑戰
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的管理挑戰,人力資源管理也需要根據階段特點進行調整
初創期
特點:企業剛成立,資源有限、風險高,但創新和靈活性強。
挑戰:需確定產品服務、建立市場地位與基礎運營管理框架,同時找投資者、積累初始用戶并優化產品服務。
人力資源管理重點:靈活配置資源,注重核心團隊建設,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。
成長期
特點:企業快速擴張,市場份額、收入利潤穩步增長,資源需求與管理復雜度提升。
挑戰:競爭壓力顯現,需完善組織管理體系、鞏固市場地位。
人力資源管理重點:優化組織架構,提升管理效率,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。
成熟期
特點:企業規模穩定,有強大市場地位,收入利潤持續增長但增速放緩。
挑戰:管理成熟、資源豐富,但創新力可能減弱,競爭仍激烈。
人力資源管理重點:優化運營、降本提效,尋找新增長機會,激發組織創新活力。
衰退期
特點:業務衰退,市場份額和利潤下降,資源緊張、管理難度大、創新能力弱。
挑戰:競爭壓力加劇,需轉型找新增長點,或通過削減成本、尋新市場機會應對。
人力資源管理重點:精簡組織,優化資源配置,激發員工的危機意識與創新精神。
激活企業在于組織激活與個人激活
組織的活力是企業發展的關鍵。一個有活力的組織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,抓住機遇,實現持續增長。核心在于通過組織激活與個人激活,激發組織與人才的潛能。
組織激活
組織激活的核心內容包括使命牽引、流程E2E、組織高效。
(1)使命牽引
使命是組織存在的根本理由,是組織的靈魂。一個明確而富有吸引力的使命能夠激發員工的內在動力,使他們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斗。例如,阿里巴巴的使命是“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”,這一使命不僅明確了企業的業務方向,也激發了員工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。
企業應通過戰略規劃,將使命轉化為具體的業務目標和行動計劃,確保每一個員工都能明確自己的工作與組織使命之間的聯系。
(2)流程E2E
流程是組織運行的骨架,它將各個部門和崗位緊密連接在一起,確保組織的高效運轉。一個良好的流程能夠傳遞市場和客戶的需求,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動力。
企業應建立端到端的流程體系,從客戶需求的洞察開始,到產品的設計、生產、銷售和服務,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,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。同時,流程的設計應注重效率和靈活性,避免繁瑣的層級和部門壁壘,確保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問題的及時解決。
(3)組織高效
打造流程型組織,將組織定位為資源平臺,構建端到端流程,傳遞市場與客戶壓力,深度支持業務流程運轉,保障業務高效推進。同時,厘清集團管控模式,明確職責、授權與協同規則,為業務管控精準輸入管理邏輯與資源,讓組織在適配發展階段的基礎上,通過流程貫通與管控清晰,實現對業務的有力支撐。
在組織形態設計上,充分考量專業分工,讓各部門具備專業能力;同步關注運作效率,通過事業部制、定期會議、流程固化等方式破解協同難題,減少部門壁壘與推諉,使組織既專業又高效,適配不同規模階段發展需求,激活組織效能。
個人激活
個人激活的核心內容包括:發展牽引、能力培養、壓力傳遞、動力驅動、文化洗禮、干部當責。
(1)發展牽引
核心目標:讓員工看到在組織中的發展路徑與成長可能性,避免成為“咸魚”。
關鍵手段:
職位通道設計:明確晉升路徑,通過層級晉升讓員工顯性感知成長。
雙通道機制:區分管理通道與專業通道,滿足不同員工的發展需求。
五層次人才模型:將員工能力分為初做者、有經驗者、骨干、資深者、專家五層,匹配不同的職責與晉升標準。
(2)能力培養
核心目標:通過標準制定與實踐訓練,提升員工能力,激發成長動力。
關鍵手段:
能力標準建立:
素質模型(偏外資企業):聚焦潛在特質(如熱情、邏輯思考力)。
任職資格(偏本土企業):強調顯性技能與行為(如流程執行、客戶溝通)。
人才盤點:對員工數量、質量、潛力等進行清查,明確培養方向。
后備人才培養:
課程體系:開發通用領導力、職能技能、業務專屬課程。
輪崗實踐:跨專業或跨業務輪崗,突破能力圈,積累復合經驗。
師徒制:通過內部經驗傳承(如師傅帶徒弟),加速新員工成長。
(3)壓力傳遞
核心目標:將組織戰略轉化為個體目標,避免員工渾渾噩噩,確保方向統一。
關鍵手段:
目標管理機制:通過PBC等工具形成個人績效承諾,將戰略目標逐層分解到部門與個人,明確“做什么”和“做到什么程度”。
日計劃與總結:通過每日工作規劃與復盤,強化執行效率,避免目標模糊。
教練式輔導:通過GROW模型管理方法用于釋放人們的潛能從而讓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就,這種管理方法旨在幫助員工學習與成長,不是簡單的說教。
(4)動力驅動
核心目標:通過物質與非物質激勵,驅動員工積極工作,提升效能。
關鍵手段:
物質激勵:
薪酬與獎金:基本工資(保健因素)+績效獎金(激勵因素),強調“做得好、給得多”。
長期回報:股權、利潤分享等,針對高量級人才設計激勵。
非物質激勵:
認可與贊美:通過賞識、榮譽稱號等激發工作成就感。
挑戰性工作:提供突破舒適圈的機會(如主導新項目),滿足成長需求。
(5)文化洗禮
核心目標:通過組織文化凝聚人心,激發員工內在善意與使命感。
關鍵手段:
文化落地:“三板斧”宣傳、傳承、踐行。
使命與價值觀:傳遞組織存在的意義(如阿里巴巴 “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”),讓員工感知工作的社會價值。
組織氣氛調查:一般可安排在年底,每年組織一次,特殊情況可臨時安排;根據調查結果制定改進措施,集團企業文化部負責組織及后續改善舉措落實的跟蹤。
(6)干部當責
核心目標:確保干部隊伍自身被激活,進而帶動員工活力。
關鍵手段:
搭建干部管理體系:搭建干部管理體系需立足戰略目標,借鑒行業經驗,從多維度構建完整框架。明確梯隊層級與定位,制定干部繼任管理策略,重點崗位必須要有后備,對無后備的重點崗位提前布局。
干部能力要求:根據任職資格,每年定期認證,牽引干部能力提升,認證結果作為干部晉升和任職的前提條件;需具備戰略視野與氛圍營造能力;中層需承上啟下、分解目標;基層需高效執行與團隊管理。
干部培養:通過高管研討、跨職能輪崗等,提升干部復合能力。
責任落地:明確干部對團隊激活的直接責任(如下屬成長、績效提升),避免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。
HR組織保障:三支柱協同發力
HR三支柱通過明確分工與高效協作,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供堅實組織保障,實現戰略價值與運營效率的雙重提升。
HR COE(人力資源專家中心):處于戰略層,聚焦人力資源政策與方案頂層設計,制定薪酬體系、人才發展規劃等戰略規劃,研究行業趨勢、開發專業工具模型,與HRBP協作將業務需求轉化為專業方案。從業者需具備深厚專業知識、戰略思維、研究創新能力及優秀溝通影響力。
HRBP(人力資源業務合作伙伴):扎根業務一線任人力顧問,職責為了解業務目標,識別招聘、團隊效能等人力需求,協調COE制定并推動人才管理方案落地,處理員工關系,推動組織文化建設。需有敏銳業務敏感度、需求翻譯能力,善建立信任、快速學習與解決沖突。
HR SSC(人力資源共享服務中心):執行層負責員工入職離職、薪資核算等事務,用數字化工具優化流程,為員工提供咨詢,統計運營數據輔助決策。要求流程執行精準,服務意識強,熟練使用HR系統,具備細節把控與抗壓能力。
三支柱協同機制
HR三支柱緊密協同,形成閉環:
COE輸出專業方案,經HRBP對接業務推動落地,由HR SSC標準化執行。
HR SSC與HRBP將數據與業務反饋回COE,形成閉環。
清晰的職責劃分、數字化工具支撐以及適配的人才結構,是 HR 三支柱模式成功運行的關鍵。
結 語
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,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。從組織、個人激活策略,到HR三支柱保障,企業需以動態思維構建人才與組織共生體系,通過激活“人”的價值,讓人力資源成為破局不確定的核心動能,助力企業在變革中實現持續增長與價值躍遷。
上一篇:Bester洞察 | 在擁擠的賽道中贏得競爭:大六座SUV戰爭與價值戰略系統的勝利
下一篇:沒有了